中国网刊发康美来精准扶贫采访报道:“康美来,让小灵芝做大扶贫文章”
2018-09-04      来源:康美来
分享至:

 9月3日,中国网发表题为《康美来,让小灵芝做大扶贫文章》的记者报道,继续深入挖掘康美来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加大产业扶贫,立足大别山区14年,带动当地近万贫困户种植灵芝,实现脱贫致富。

原文:

八月金寨,酷暑难耐。顶着烈日,安徽康美来集团董事长余春富来到金寨县沙河乡灵芝种植扶贫基地,这是康美来集团通过产学农合作,以科学思维和先进技术,采用现代农业合作模式,用十四年的时间打造起来的灵芝种植基地,彻底改变了大别山灵芝产业格局,从品种的繁育到创建属于金寨大别山的自主保健品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大别山区近万贫困户种植灵芝。从种植灵芝到加工销售,产业链的产值、税收全留在当地,实现年收入6亿元。康美来集团的灵芝产业做大了扶贫文章,董事长余春富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一到灵芝种植基地,余春富便与李文海一起查看灵芝孢子粉弹射情况。李文海是金寨县力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身后的这片200多亩的大棚里,种的就是被称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的灵芝。

掀开一处薄膜,看到大棚内棕褐色的孢子粉铺了满满一地,余春富高兴地对李文海说:“明年把种植基地再扩大500亩,你看怎么样?”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深处,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同时也是著名的“贫困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其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资源。然而,珍贵的山地资源并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财富,金寨县仍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绿水青山如何才能变为金山银山呢?余春富和他的康美来集团基于现代农业生产理念,联合科研院所运用先进技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主动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用十四年的时间,彻底改变了大别山传统的灵芝产业格局,带动近万农户脱贫致富。

“过去村民种灵芝不能脱贫致富,主要原因是缺乏技术和资金,难以保证品质、形成规模,没有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我们首先与李文海及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灵芝研究专家沈业寿教授合作,从5亩地开始,逐步发展成种植合作社。”余春富说,集团要求合作社必须带动有种植意向的贫困户共同发展,无偿为合作社以及农户提供遮阳网、农膜、地膜、无纺布、菌种等种植设施和技术指导,解决农民缺钱问题,同时还与其签订合同,实行订单价格收购,确保农户增收。

“以前我们这里的农户也种灵芝,但规模都不大,行情好时能挣点小钱,行情不稳时就亏本。如果找到一种有效的精准扶贫模式,山区脱贫也不难。直到康美来集团到来,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变。”李文海说,“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农民靠灵芝腰包鼓起来了。”

脱贫攻坚战正在全国贫困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一般说来,平原地区好脱贫,偏远山区任务更加艰巨。对此,李文海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与康美来集团合作种植灵芝,成功引领深山农民脱贫致富的坚实基础上。

李文海掀开盖在地膜上的无纺布,一个个小伞一样的灵芝展现在记者眼前:红褐色的菌柄泛着漆样的光泽,菌盖上那一圈嫩黄色的生长圈就像是自带光圈,喷出的孢子粉又增添了一层土黄色。在大棚里一眼看不到头的灵芝,像极了坑道里刚出土的兵马俑,令人称奇!

康美来公司的这种共建基地的订单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种植风险,让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目前,在康美来的带动下,金寨县沙河乡、吴家店镇、长岭乡、燕子河镇等10多个乡镇累计建立标准化灵芝种植基地7500多亩。如今,种植灵芝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李文海介绍说:“就拿这个沙河乡的扶贫基地来说吧,由政府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启动项目,总投资1300余万元,进行平整土地、修路通渠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然后由力源合作社负责栽植灵芝,并提供技术指导;再由龙头企业安徽省康美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优质优价回收进行销售。目前基地带动559户贫困户发展灵芝生产,能确保每户每年纯利润在3000元以上。”

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赤芝生霍山”。“霍山”即现在的大别山。由于极佳的自然环境,金寨县自古就盛产灵芝,可这并没有让当地人摆脱贫穷。金寨县科技局局长马骏总结原因说:“一是种少了不赚钱,种多了怕有风险;二是生产技术落后,打农药,无销路;三是缺乏资金。”马局长进一步说:“解决这些问题,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

马局长表示:“这种‘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通过科技支撑,生产优质农产品,提升附加值,为大别山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样板”

在金寨县桃岭乡龙潭村,记者见到了灵芝种植大户陈家良。“我是2016年底实现脱贫的。”陈家良告诉记者,他家里有3个孩子,曾欠债16万多元。2015年,余春富主动找到他,为他制定了灵芝种植脱贫计划。“起初我试种了3亩,当年就实现收入五六万元;后来就加大规模,现在一年收入有10多万元。”陈家良说。

“现在一年固定四、五万块钱收入,家里也盖了楼房,合作社可以给你保证,除去工资每年还有分红。”沙河乡农户李书举一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李书举自己摸索着种植两亩地灵芝,为提高产量打药,施肥,灵芝品质低,卖不出好价格,正当他对种植灵芝失望之际,合作社为他打开了大门。2010年,李书举加入力源合作社,从此再也不用操心种植管理和销售问题。当年收入迅速翻了几番,2017年更是近二十万收入囊中。

“农光互补”:土地的二次利用

山里的土地本来就少,如何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直接影响到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进程。

在驶向吴家店镇飞机场村的盘山路上,山谷里一排排的光伏板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近前一看,却发现下面别有洞天——光伏板下面竟然是种植灵芝等药材的大棚!原来,这就是当地创新的“农光互补,土地二次利用”模式。

“灵芝喜阴,正好上面发电、下面搞种植,我们就把光伏板架高,使土地得到二次利用。”李文海说,这30亩的种植基地就地带动了12户贫困户就业,户均增收1万多元。

试点成功后,这种模式又推广开来。在附近的吴畈村,158亩的“农光互补”基地铺设完成。年发电量5800千度,年收入580万元,获益贫困户1934户。灵芝每年预计收入475万元,带动周边100户务工,其中贫困户26户,人均年增收约8000元。

灵芝盆景与灵芝鸡

灵芝从古至今都被中医视为扶正固本之药。从东汉末年的药学奠基之作《神农本草经》到明代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灵芝的药理、药效、形态、功能以及种类。

此外,灵芝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还是如意的象征,玉如意就是灵芝的形状。所以,灵芝也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

在李文海的办公室,记者看到有一盆灵芝盆景:一朵朵大小不一的灵芝泛着油漆光泽,被安放在被漆过的木枝上,摆出一棵迎客松的造型,再配上刻着“妙味入境”字样的素色泥盆,典雅精妙而寓意吉祥。

“这样的盆景很受欢迎,每盆要卖好几百呢!”李文海介绍说,灵芝喷发的孢子粉营养价值最高,喷过粉再长出来的灵芝就可以做成工艺品,很受欢迎呢。

记者又被一个巨型灵芝吸引了,直径足有一米多!李文海说,这么大的灵芝对生长条件极为苛刻,“可遇不可求”,自然也价值不菲。

“您听说过土鸡,听说过‘灵芝鸡’吗?”在长岭乡百箩丘家庭农场,负责人黄亮得意地对记者说,“我们散养的土鸡吃虫吃草,喝的是山泉水,饲料也由专家配方,加入了康美来无偿投入灵芝孢子粉的下脚料!所以一枚土鸡蛋卖一块五,比普通鸡蛋贵了3倍多。”

去年,百萝丘农场流转了90亩山林,由康美来出资100万元修建了600多平方米的鸡舍,吸纳贫困户务工脱贫。灵芝产业链在这里又得到了延伸。

马骏局长说,2017年金寨制定了“两业”扶贫政策,相比“就业扶贫”(主要是外出打工),“产业扶贫”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更具持续性。尤其是龙头企业所经营的土地,生态得到了保护,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产品销售具有竞争优势,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稳定脱贫。

灵芝种植基地的快速发展,还让很多贫困户增加了务工收入。“以前我在南京打工,除了吃喝住宿费用,每月也就剩下2000元左右,2013年索性回村,在基地当上生态种植队长。”长岭乡洪畈村村民李炳祥告诉记者:“现在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一年下来能挣六七万元,关键是还能照顾父母。去年我们全家在霍山县城买了房。”长岭乡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像李炳祥一样,长岭乡每个村至少有10户村民在基地务工。

灵芝种植基地的扩大,一方面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企业原材料供给能力,使企业有了更大动力加快基地建设。据了解,去年底康美来集团带动合作社配合当地政府在沙河乡街道村和楼房村专门设立了沙河乡灵芝扶贫基地,共流转土地200多亩,年栽种灵芝160万袋,带动全乡559户贫困户从事灵芝种植,预计今年能使200余户农民脱贫。

“集团已做出决定,再投资5亿元,成立安徽省云湶谷健康科技公司。”余春富说,“革命老区为共和国的江山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让老区群众富起来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企业家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发展生产带动一批农户精准脱贫。”

除了灵芝之外,康美来公司还与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合作,深度开发大别山其他绿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产高山有机大米、林区有机土鸡、有机中药材等,让绿色产业助力扶贫,让大别山农民“腰包”鼓起来。(祝阅武宋平李慧芳)

 

中国网是国家权威媒体,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阅读原文

 

返回